第二百八十三章 官家,便是唯一一位来过燕云的帝王。(2/3)
好书推荐:
可相媲美。至于缺点,无非就是缺乏“大功绩”。
反之,一旦真的有了大功绩,种谔相当有可能一飞冲天。
毕竟
种谔的弟弟,可是大相公的半个弟子呢!
至于刘昌祚,却是“半个”将门子弟。
为何说是半个呢?
主要就是爵位被夺了!
其祖父开国名将为刘廷让,本名刘光义,后为避太宗讳,被赐名廷让,改字光乂。
本来,刘廷让是太祖皇帝的“义社十兄弟之一”,功绩不低,资历不浅,一度官居侍卫马军
司指挥使、枢密副使,并受封燕国公,就算是在开国将领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。然而,或许是时运不济,太宗皇帝登基不久,一次北伐,刘廷让竟是粗莽大意,致使大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于是乎,自是遭贬,出了京城为官。
偏生就在于,刘廷让还心头不服,暗自未经批准就入京休养。
就此,粗莽举动算是彻底触怒了太宗皇帝,剥夺了爵位。
按理来说,刘氏一门没了爵位,理应是销声匿迹,查无此人。
但让人有些意外的在于,刘廷让的几代子孙竟然都还挺成器。没有世袭爵位,但几代子弟官位都不低,于将门勋贵中颇有人脉,也就成了“半个”将门勋贵。时年三十九岁的刘昌祚,却是刘氏一门的代表人物,参与了燕云拓土,并借此了升任为了正
四品的壮武将军,兼陕西路都副总管。
一经点名,两人相继走出。
刘昌祚起身一礼,上报道:“禀都部署,陕西正向驻军为六万三千人。”
“西夏一方,正面驻军为七万人左右。”
“其中,有三万人集中于西平府,应是中军大营。”
都部署,也即征战中任命的一方军事一把手。
不过,通常来说,这一职位都是文官担任,且往往是“经略安抚使兼都部署”,也就是军政
若是非经略安抚使,但也要军政一手抓,亦或是临危受命,就有可能是“宣抚使”。反正,武将大都是副都部署。单独的都部署,还是较为罕见。王韶,俨然是例外。
一手抓。
要问为什么?
无它,官家和大相公信任尔!
“六万三千人。”
王韶沉吟着,压了压手。
陕西一路,从头到尾都是正向面对西夏
如今,两军尚未交锋,军事也尚未布局,除了兵力以外,却是暂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
消息。
“禀都部署,熙河路为五万八千人。”种谔抬手一礼:“熙河路以北,西夏屯兵三万人左
右。”
“嗯。”王韶点了点头。
这一数量,跟他知晓的相差不大。
自从军改以来,陕西、熙河二路裁军了不少人。
本来名义上的三十万军卒,实际上有人吃空饷,真正的士卒仅有二十五六万左右。
其中,有八九万都是吐蕃老卒,立下了不少功勋,手上有赏钱、有良田,自是选择了屯田种粮。余下十七八万军卒,也有一些是积劳成疾的老卒,都选择了卸甲种田,安度一生。最终,陕西、熙河二路也就余下十二万人左右。
“另外。”种谔补充道:“此外,据斥候来报,西夏一方有万余人向西而去,攻打高昌回鹘。”“向西?”
王韶一怔,眯着眼睛,挑了挑眉:“这是要找退路啊?”别看辽、周、夏三大政权之中,西夏似是羸弱不堪,但要是真打起来,任何某一政权单拎出去打其他政权,都几乎是百战百胜。
一万西夏铁骑,足以横扫高昌回鹘!
西夏一方,毫无预兆的西进拓土,这可不就是找退路?
“下官也是如此认为。”种谔点头。“若真是攻打高昌回鹘,任之即可。”王韶摇了摇头:“凡征战,必得心头有坚毅果决之气。“一旦有了退路,定然犹犹豫豫,进退迟疑。”
“也罢。”
王韶沉吟着,吩咐道:“种谔、姚兕、种师道、包顺,入熙河路掌军;刘昌祚、折克行、郭逵、张守约,掌陕西路军卒。”“十二万大军,熙河路留下四万即可,以迂回奇袭为主,试着攻下西凉府。余下八万,正面
主攻。”
王韶向下望去,叮嘱道:“凡沿途,必定以引诱为主,铺设炸弹。”
“若是以高打低,亦或是攻城,就干脆以大炮为主。”
大军团作战,主要是重在见招拆招,统筹兼顾。
种谔、刘昌祚等人才是真正的前线将领。
如今,两方尚未交战,王韶一时却也无意繁复布置。当然,这也是由于战局变化太快缘故。除非是战线不长,一路横推过去,亦或是终局一战,否则主帅都不太好布置过于细索的任
务。
“是。”十余人,齐齐一礼。
(西夏、大周关系图。圈起来的一部分就是熙丰开边的成果,但是西凉府没有被打下来)
西夏,西平府。
不时有行商的党项人,走来走去,一脸的焦虑。
通衢大道,人来人往,更是不乏一些“上行三钱”、“上行五钱”的牌子,一一树立。
粗略一扫,无一例外,都是“上行”,并未有任何“下行”的牌子。
要问为什么?
无它,边疆动乱!
自从熙
轮回乐园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《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二百八十三章 官家,便是唯一一位来过燕云的帝王。在线免费阅读。
新书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