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七章 弟子衍圣公!(2/3)
好书推荐:
席,也就是为君王讲课,主要有日讲和经筵两类。
其中,经筵日讲较为普遍,已经偏向于礼制,有固定的讲官、时间、内容。
根据制度不同,或三日一讲,或五日一讲。更甚者,一日一讲,也并非是没有。经筵讲席较为少见,除了春、秋两季都会根据礼制,有特定的时间会举行几次以外,其余的
经筵讲席基本上都是君王主动设立,且主要缘由有三种:
一、涉及天灾。
封建时代,天灾可能被视为君王统治不仁,致使老天怒而降下惩罚。特别是日食、六月飞雪一类的天灾,更是容易被人借题发挥。为此,就得单独开一次经筵讲席,借着经义阐释天意,从而减轻君王身上的“锅”。
二、涉及重大政令。
重大政令,可能有违祖制。
如此,就得设下经筵讲席,以经义解释政令内容。
反正,政令经过解释,肯定是跟经义相合,不违背祖制。
这也是释经权的作用之一。
三、涉及一些特殊的活动,也可能设立经筵讲席。
典型的例子,就是大中祥符元年的泰山封禅。
礼部上呈文书,主要就是三月涉及几次经筵讲席。
根据礼制,文武大臣都得与会,监国的小皇子赵伸得听讲,大相公和内阁大学士则是涉及讲
课。
三道文书,一一扫过。
江昭沉吟着,就要拾起文书,向外走去。
就在这时。
“大相公。”
一人走进,却是书吏。
“启禀大相公,翰林学士陶大人、衍圣公孔大人求见。”书吏一礼,上报道。
江昭一怔,旋即挑眉,眯了眯眼睛。
仅是一刹,心下便是了然。
这是来“见面”的!二月左右经江昭授意,一道不轻不重的消息,漫不经心的传了出去—大相公江昭,颇为认可衍圣公孔若蒙的资质,隐隐有将其纳为门生的意向。
这可不是小事!
大相公是何许人也?两代社稷干城,暂理国政者!上上下下,但凡是有意“进步”的人,无一例外,肯定都会注意着大相公的言行。
而关于纳弟子一事,影响不小,却并未有人辟谣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大相公是真的有此意向。
于是乎,急于进步的翰林学士陶谨便自告奋勇的主动拜见,希望作为中间人搭桥,将江昭、孔若蒙二人链成师徒。一般来说,一老一幼,二人意欲链为师徒关系,无非是三步:
一、中间人传话搭桥。
这主要是为了传达师徒二人的意向。
其中,就囊括了学艺与否、侍奉与否等意向的讨论。
二、会晤。这主要是为了让有意向结为师徒的二人相见一面,说一说治政理念,学术理念,以及三观是否相合。
三、备上束脩礼,拜师。
江昭和孔若蒙,二人地位都是一等一的特殊,较为繁杂一些,也注定会隆重一些。
但说来说去,万变不离其宗,也无非是搭桥、会晤、拜师三大流程。区别就在于,凡是涉及会晤,江昭与孔若蒙都得在公开场合相见,涉及拜师,两方则是得协调礼仪规制问题,特别是“衍圣公圣裔”与“弟子礼谦卑性”的轻重,必须得予以协调,不能让衍圣公太过谦卑,也不能让衍圣公没有谦卑。
一些特定的礼节,就像拜师礼的三拜九叩,都得简化为一拜三叩,相关礼仪也得单独定制
若是拜师地在曲阜,更是得大开孔庙,让“老师”得到与孔子同列的荣誉。
相较而言,还是较为繁杂。
“让他进来吧。”江昭大手一挥,沉声道。
孔若蒙并不排斥拜师。
甚至于,其还有意主动促成拜师。
也因此,关于拜师的进程可谓相当迅速,已经到了“会晤”一步。
约莫十息左右。
一前一后,陶谨、孔若蒙二人,相继入内。
“拜见大相公。”两人一齐拱手,行了一礼。
“嗯。”
江昭点了点头,打量着这一代的衍圣公。
二十七岁的孔若蒙,自有一股书生之气。
或许是未经宦海打拼的缘故,即便已经二十有七,整体上也不免有一种“清澈且愚蠢”的气
质。
若非是仗着孔圣人福泽,恐怕就连究竟有没有机会入仕为官,都得打上一个“问号”。不过,这倒是在江昭的预料之中。但凡涉及“世袭”,就不可不免的会有资质平庸,甚至于堪称愚蠢的子孙。
孔若蒙或多或少还有些许书生气质,且品行上也未曾听过有黑点,已经勉强算得中人之姿。
不差!
况且,江昭意欲将其纳入门下,也并非是注重其资质。
归根到底,这仅仅是一门关乎利益的生意而已。
江昭注目着,平和道:“都坐吧。”
一左一右,两人相继入座。
自古及今,衍圣公一脉,一向都是“文化尊崇”与“品级低微”并存的状态。
也因此,现任衍圣公孔若蒙仅是九品县主薄,却是落座右席。
江昭注目下去,沉吟着,问道:“自熙丰二年以来,中枢不乏变法政令颁下。曲阜一带,颇
受圣人学说重陶,大儒遍布,不知是以反对者为主,还是以支持者为主?”孔若蒙
轮回乐园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《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二百八十七章 弟子衍圣公!在线免费阅读。
新书推荐: